当前位置:首页 >> 工作聚焦 >> 理论探讨

树立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——《毛选》读后感之二

来源:驻市政府办公厅纪检监察组  发布时间:2018/06/12  浏览数:
 

  知行关系的问题,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。从先秦到当代,中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对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,主要争论的焦点是知与行的先后、轻重、难易等问题。其中,在必须“行其所知”这一观点上却是一致的,原因是中国思想的泛道德主义。而在我看来,中国思想泛道德主义的原因在于中国没有居于统治地位的宗教,因此,中国的世俗统治阶层及其知识分子(主要是儒家学者)就承担了中国社会道德楷模的责任。

  中国历来对知行关系的争论范围很广泛,过程很复杂。老子区别“为学”与“为道”,提出“致虚极,守静笃”的认识方法;孔子承认有“生而知之”者,但强调“学而知之”;朱熹主张知难行易、知先行后,强调知的作用;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,否定知与行的界限;王夫之认为行先知后,行可兼知,强调行的作用。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由于受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,难免带有历史的局限性。

  我认为,大概有三种观点,第一种认为先知后行,知在行前,因知进行;第二种认为先行后知,行在知前,由行致知;第三种认为知行合一,否认知与行的界限。承认第一种观点容易犯教条主义错误;承认第二种观点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;第三种观点固然很好,但它一方面认为人可以掌握绝对真理,另一方面有唯心主义的嫌疑,所以仍有缺陷。

  为什么人不可能掌握绝对真理呢?因为人不是神,不可能是全知全能的。我们的认识受限于自己五官所感受到的东西,我们对事情的反馈也不是及时的、全面的、正确的,我们的能力更是很有限的。所以我们只能掌握暂时正确的相对真理,我们或许可能无限接近绝对真理,但是永远不会真正达到绝对真理。

  为什么我们要抛弃唯心主义世界观,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呢?因为我们的事业是立足于现实的客观的物质世界的,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,它有自己的内在规律。诚然,唯心主义那一套对于修心是很有帮助的,但它不可能用于指导我们在世俗中的事业。所以我们必须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和知行观指导我们的事业。

  毛主席的知行观主要表述在《实践论》、《改造我们的学习》、《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》、《整顿党的作风》、《反对党八股》、《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》等著作中。

  毛主席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传统的知行观进行了科学的总结,真正解决了知与行的问题。他提出了著名的两个飞跃理论,即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,认为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。他强调主观和客观、理论和实践、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,反对一切离开历史的“左”的和右的错误思想。他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,包括实现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,以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。他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,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。毛主席的知行观集中表现在下面这段话中,由于特别重要,所以全文抄录如下:“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,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。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,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,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。实践、认识、再实践、再认识,这种形式,循环往复以致无穷,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,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。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,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。”

  我在几年前为了解决知行关系的问题为自己总结了如下的座右铭:“不断学习,不断实践,不断超越。”现在看来基本上符合辩证唯物论的知行观,只是因为有了正确的理论依据而丰富了其内涵。(杨健)


敬请关注

微信公众号

本网站投稿邮箱
gzjwxcb@ganzhou.gov.cn
欢迎来稿